第二百章 飞梭织布机 一(1/ 2)
想到此,何志远笑问道:“梁大人的意思,是想把这些灾民尽量留在莒州?”
梁文盛狡狡黠地一笑:“我们给予这些灾民尽可能舒适的生活,以后他们的去留由自己决定。”
在坐的众人听出了梁文盛话中的意思,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不少。现在他们对于人口的认识更深了,现在人口不仅仅是赋税徭役的基础,更是一切财富的源泉。
于是众人都纷纷表示,一定给予这此灾民舒适的待遇,争取把他们都留下来。
这时候,韩广义又提出了一个疑问:“梁大人,听闻梁大人的家乡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东部,土地肥沃,物产富饶。而我们莒州山岭众多,土地较少。他们来到这里以后,没有土地如何才能让他们在这里落户?”
同知庄文宣听到韩司吏问梁大人如此问题,心里想道韩司吏你也太不会说话了,虽说梁大人话中就是这个意思,但你说出来就不好了。于是庄文宣赶紧说道:“韩司吏,梁大人从来没有说让他们在此落户啊,你怎么会有如此一问?”
韩司吏马上醒悟过来,自觉失言。马上说道:“是是是,是小的糊涂。”
梁文盛也没有计较,转而对庄文宣说道:“庄同知,这一次你要统筹全局,督促各级官吏把灾民安置好。”
庄文宣是何等精明之人,他马上表态:“下官定当竭尽全力做好灾民的安置事宜,保证让他们在莒州期间过得舒适。”
等众人都散去之后,二堂之中只剩下何志远与梁文盛两人,何志远才开口问出了与韩司吏同样的问题:“梁大人对这次灾民安置非常重视,梁大人如何能保证灾民能自愿留下来?”
何志远也是一直担心这个问题,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民来说,土地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,无论走到哪里,他们都不会丢下自己的土地。让那些在家乡有土地的农民,卖了土地来到这里当一名产业工人,估计那些农民无论如何都下不了这个决心。
梁文盛胸有成竹的哈哈一笑,对何志远说道:“何公子,你不了解我们朝邑,但我对朝邑太了解了。”
何志远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,心中想道我当然对朝邑不了解了,我才来这个时代一年,对整个大明朝都了解不多,何况一个小小的朝邑县了。
“还请梁大人解惑。”何志远表现出一副谦恭的样子说道。
梁文盛接着说:“朝邑县在册有一万户左右,人口不过五万有余。加上瞒报人口也不过十万人。现有土地不足百万亩,其他都是荒地,滩涂。而这百万亩土地中有八十万亩都集中在不足两千户的人口之中。加上隐瞒的人口,平均每人不足一亩半地。这么一点土地怎么能让一个人安身立命?而朝邑又没有像莒州这么多的作坊可以找工挣钱。有些人恐怕一辈子都见不到银子是什么样。这种情况下那些贫民成为灾民之后,迁徒到这里。虽说仍旧没有土地,但可以在作坊里挣工钱,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他们怎么可能再回去?”
何志远听完此话很是意外,他没想到大明开国才一百多年,土地兼并就已经如此严重。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撑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,这是典型的二八定律啊。怪不得在明朝末年,山西、陕西的农民起义如此严重,大多数农民都活不下去唯有起义一条路可走的情况下,能不起义那才是怪事呢。
接下来,梁文盛又说道:“这次皇上下诏,让我们准备十车水泥,并挑选几名懂得使用水泥的工匠前往北京,由工部组织工匠要对水泥进行试验。如果试验成功......”
还没有说完,何志远就明白了梁文盛的意思,他马上说道:“我明白梁大人的意思,这水泥本就是国之利器,有了水泥就可以修建更坚固的城防,于国于民都有莫大益处,如果朝廷需要,到时我自会将水泥配方送给朝庭。”
有了何志远的这句话,梁文盛彻底放心了。他就担心的就是何志远死把着配方不松手,到时候恐怕他都会受牵连。
离开州衙,何志远回到家里,就开始考虑纺织作坊的事情。现在只有肥皂作坊中有部分妇女在做工,其他的作坊才工作都不适合妇女,所以尽管劳动短缺,但普能农户的家庭妇女只能在家里纺线织布,一个月挣个百多文铜钱补贴家用。尽管纺织作坊的利润没有肥皂、白糖、玻璃那些工厂这么高,但与手工纺线织布相比,效率也会提高不少,织出的布匹质量也好了不少,这种情况下利润也是很可观的。最主要是给这家庭妇女们找到了一个赚钱的门路,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。
何志远准备发明一系列的纺织机械,建立多个纺织作坊,再次扩张自己的势力。而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制作飞梭织布机。飞梭织布机结构简单,却可以几倍地提高织布效率,当然是何志远发展纺织工业的首选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